关注
微信
工程机械与维修 今日工程机械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开疆拓土,落地生根中联重科多举措拓宽出海航道

匠客工程机械 评论(0)

来源:匠客工程机械

2024年第一季度,中联重科收获“开门红”。据4月29日中联重科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一季度营业额达117.73亿元,较上年同期104.26亿同比增长12.93%,其中境外收入达57.03亿元,同比增长52.85%,占总营业额的比重超过48%,较2023年同期提升超10个百分点。

土方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在一季度表现抢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销售增长,利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工程起重机、土方机械同比增速超行业出口增速。在总体表现上,2024年一季度中联重科毛利率达28.65%,同比提升2.3%,处于行业最高水平。

近日,中联重科在海外市场动作频繁,先是以较高产品竞争力获得南非6000万土方机械意向订单,后是主导的多项国际标准取得重要进展。中东、中亚等原有优势市场仍保持较快销售增速,非洲、拉美、欧洲等新市场销售额大幅度攀升,出海战役打得风生水起。

在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中联重科依靠海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了公司营业额的整体提升。同时,新兴业务板块的增长、智能化技术的加持、生产制造成本的降低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过硬的产品质量、先进的管理营销模式也使中联重科拥有了更多对抗风险的勇气和在工程机械行业周期底部立足的实力,商业版图不断完善,市场占有规模持续扩大。

海外市场助力工程机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柳工等工程机械企业发布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海外市场目前是这些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据国金证券研报,2023年四家公司海外毛利率比国内毛利率分别高出7.98%、3.05%、7.57%、11.86%。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工程机械底部信号明确,中国矿山机械景气度向好。看好机器人、工程机械、铁路装备等方向的投资机会。”此外,目前来看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天花板很高,存在需求缺口,国产工程机械主机制造商近年来出口量不断提高,远期成长空间较大。

从高质量发展角度上看,海外市场是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龙头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模式也逐渐从简单出口、简单并购走向端对端的深层次经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与经营模式直接影响海外市场的利润水平。

原有的亚太等短期海外市场已经无法满足龙头企业的出口需求,未来,欧洲、北美等市场将会更高频次地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据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黄成娅介绍,中联重科在海外有30多家子公司,覆盖俄罗斯、东南亚、拉美、中东、北美、澳洲、欧洲等地区,这些公司基本覆盖了90%以上的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我们未来将会在农机、叉车、矿机等产品上发力,全球的农机市场非常大。”黄成娅对《今日工程机械》记者说。

完备的商业模式与业务体系

想出海,就必须造出乘风破浪的船。“地球村思维”和“本地化理念”是中联重科在海外市场的重要战略。

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理念是工程机械企业盈利的基础。据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联重科以“地球村、端对端、孪生平台”为发展主线,坚持互联网思维,构建“地球村、端对端、本土化”的海外业务独特体系,海外业务量迅猛增长。

中联重科在海外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先后在全球建立起30多个一级航空港,拥有350余个二级网点,海外市场本土化员工总人数超3000余人。这使得海外公司抵御风险、开拓市场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保证公司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的营商环境下平稳运行,实现扎根式的长远发展,营业利润稳步提升。

“因为要提前进行布局,中联重科海外员工的数量基本上也是以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我们现在所布局的人员结构以本地人为主,比如海外工程师80%是本地人员。”黄成娅说。

以本土化专业团队为基础,借助网络平台和其他数字化平台,中联重科实现了业务信息的共联共享共用,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商机需求、订单交付、回款进度等信息,保证了业务流程的透明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只有比别人多走半步,才能让自己多一点优势。相对于其他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属于技术壁垒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信息化时代想要保证企业盈利,就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降低企业成本,加快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 

中联重科在海外市场所适用的端对端模式是企业能够高速发展的关键,这一模式也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相吻合,有效避免了粗犷发展与盲目发展等问题,将企业风险和经营管理成本降至最低。

自2014年提出并实行该模式一来,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得到简化。端对端模式使得企业和客户可以直接交流沟通,省去了层层传递的中间环节,市场需求被第一时间响应,实现了“质”与“效”的双重提升。

在谈到端对端模式时,黄成娅说:“在未采用端对端模式时,中国企业的信息传播多以自我为中心,与产品需求方之间存在隔膜。而在采用端对端模式之后,客户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中国制造,打破了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刻板印象。此外,中国产品在服务质量、服务响应速度上具有较大优势,这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率的运营模式叠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中联重科赢得海外市场的关键。

并购企业协同发展再升级

对于中联重科海外并购企业的发展,黄成娅也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早在2008年,中联重科对当时混凝土机械行业排名世界前三的CIFA完成现金收购,之后又陆续收购了德国M-TEC、荷兰Raxtar、意大利Ladurner、德国WILBERT、德国Rabe等海外本土优质企业,从而与海外企业在技术、市场、供应链等多方面上展开深入合作。

并购海外行业优秀企业是中联重科“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强化与并购企业的协同,则是中联重科实现“本地化”发展与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近年来,中联重科持续深化推进海外生产基地的拓展升级工作,助力海外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在中联重科整体布局下,意大利CIFA除做强混凝土主业之外,还拓展升级为涵盖工起、建起、工业车辆、高机等多种产品的综合型全球公司。加速与德国M-TEC的技术融合,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全球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中联重科与其它子公司的协同也在阔步进行:与德国M-TEC公司的技术融合,培育发展了新材料产业;与德国Rabe公司的融合,推动了中联重科农机板块的发展;持续推进与德国WILBERT的技术融合与转型,强化建起等产品在海外高端市场中的布局。

“所以,中联重科的国际化道路,方向很清晰、目标也很明确。我们将持续贯彻本地化理念,真正地走进当地的市场,持续推动海外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黄成娅表示道。


展开阅读全文

敬请关注 《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工程机械与维修》与《今日工程机械》官方微信

发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