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产业基础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不能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风险隐患,难以确保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打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为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充分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带动机械工业技术突破和升级;聚焦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薄弱环节,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精准发力,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更好地配合政府部门发挥其在顶层设计、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再造产业基础;引导行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既要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降低关键领域“卡脖子”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又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我国机械工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产业基础高级化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先进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取得突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质量及可靠性水平显著提高;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工业设计软件、仿真软件、自动控制系统等的国产化率明显提升;若干用于生产制造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的专用生产设备、专用生产线及检测系统取得突破。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若干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智能制造取得良好进展,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模式不断丰富完善;培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建立起基于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的主要产品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二、 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加快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短板。结合重大工程、重大装备及国民经济重点产业主机配套亟需,引导行业重点企业加快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短板,重点发展高性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及传动装置,智能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高可靠性密封件,高端链传动系统,高强度高可靠性紧固件,高应力、抗疲劳弹簧,高效、精密、复合模具,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及伺服机构,高性能传感器等,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使用安全性、预期寿命等指标的提升。
2.协同推进关键基础材料研制。发挥市场需求对基础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以高端基础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发电设备、石化设备、冶金设备、数控机床、航空装备、高效农业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大型优质铸锻件,高温合金钢材料、高档绝缘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专用材料,满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材料。
3.着力开展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研究。持续推动清洁铸造、先进焊接、精密锻造、增材制造、高效热处理及表面工程等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及应用,加快推进基础制造工艺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其领先于、适合于新材料的发展;加强高档数控机床、钛合金精密铸造装备、超大型钣金零件柔性成形技术及装备、难成形合金材料零件温(热)镦技术及装备、精密高性能焊接专用装备、大型结构件真空热处理工艺装备、汽柴油发动机排放检测设备等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制。
4.推动基础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围绕机械行业关键基础支撑及核心重大需求,推动跨领域深度协作,重点发展CAD、CAE、CAM、PDM、PLM、CAPP等研发设计软件,以及MES、DCS、SCADA等生产控制软件,提高基础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水平。
(二)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
5.推动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完善机械工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行业基础性原创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用户(企业)牵头,依托各级创新平台,由相关专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及产业链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参与,组建创新联盟。加强对行业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的评估考核、运行管理,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6.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建设完善一批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基础支撑,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发挥其在基础领域的支撑和领航作用。
7.加强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推进适应高质量发展新型标准体系的建立,加强重点领域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培育发展先进团体标准,加快老旧落后标准更新。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推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标准化生态系统,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标准外文版编制力度,不断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水平。推进重点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强机械工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重大标准化信息发布机制,宣传标准化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开展标准化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抓好重点标准实施评估。
8.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及理念,推进精益生产,健全企业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动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级评价,研究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发布机制和采信机制,倡导优质优价,激发企业质量提升的动力。开展重点产品质量追溯,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活动,完善行业自律规约,创建行业诚信氛围。深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机械工业优质品牌产品,提升产品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知名企业全球影响力,推动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筛选一批技术先进、一致性好、可靠性水平高、产品适应性强等创新的优质产品,向社会推荐,满足高端用户对于机械工业高质量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
9.推进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协助政府部门,推动深入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全面推进国产短板装备提档升级。系统梳理亟需的重大短板装备,建立补短板项目建议目录库,并逐年动态调整。结合技术基础与行业特点,引导并积极推荐行业内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重大短板装备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相关行业和企业,推进以需求为引领的全产业链协同攻关。
10.巩固既有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凝聚力量打造若干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的优势产品和产业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引导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作用,尽快建立完善首台套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整体水平。
(四)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1.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突破一批高端装备与软件,打造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积极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机器人应用、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深入推进实施“5G+”工程,配合落实新基建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设计、咨询、检测、验证等服务,总结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
12.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积极开展节能诊断,深挖企业节能潜力,推动机械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装备的开发。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体系融合发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高效变压器、高效电机系统、高效工业锅炉、新一代内燃机等高效节能产品研发与推广。加快研发推广可用于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的技术工艺,加快研发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展热处理装备热效率提升和热能再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机械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及绿色金融服务。
13.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与引导机械工业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升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聚焦工业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共享制造、再制造、规模定制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供应链物流等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先进企业、典型项目,总结经验成果,面向全行业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构建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加强机械工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谋划、引导与协调工作。
(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
14.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机械工业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机械工业发展质量,弥补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发空白。加强机械行业与用户行业合作,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相关产品技术与用户制造工艺、产品使用场景紧密结合,加速产品技术迭代,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地区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完善地区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15.做好国产装备推广应用。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作用,在有关部委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和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首台套示范效果评价,争取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创建一批首台套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16.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提高机械企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充分重视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性,继续推进装备制造“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机械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接轨,扩大在节能减碳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确保项目推进在经济、社会、财政、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积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网点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重点服务中国企业海外业务。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中国机械联作为综合性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组,建立协同联通、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与各行业协会、地方协会共同推进,加强对本指导意见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协调落实力度。编制工作实施办法,以定期会商的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以不定期会商的形式对日常性、临时性工作进行沟通协调。
(二)做好服务支撑
充分发挥中国机械联协助政府部门的行业管理支撑作用,在参与有关产业重大决策、规划制定、项目论证和承接政府“放管服”职能等方面,做出制度性安排,形成规范化工作机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等,推动机械工业做实做优做强。
(三)强化人才建设
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目标,推动行业发展亟需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梯次衔接的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继续发挥好行业组织在预测行业人才需求、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和调整、实施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围绕目录开展机械行业急需人才培养培训,加强面向重点行业关键岗位人才培训。
(四)提升软实力
进一步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继承行业优良传统,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提升文化力。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传播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典型,推进行业企业管理上水平。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机经网、工业头条、会刊等中国机械联媒体力量,以及系统内现有多种媒体渠道,结合会员大会和各类行业性活动,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引导行业各界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推进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舆论环境和行业氛围。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匠客工程机械 评论(0)
来源:匠客工程机械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产业基础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不能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风险隐患,难以确保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打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为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充分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带动机械工业技术突破和升级;聚焦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薄弱环节,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精准发力,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更好地配合政府部门发挥其在顶层设计、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再造产业基础;引导行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既要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降低关键领域“卡脖子”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又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我国机械工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产业基础高级化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先进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取得突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质量及可靠性水平显著提高;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工业设计软件、仿真软件、自动控制系统等的国产化率明显提升;若干用于生产制造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的专用生产设备、专用生产线及检测系统取得突破。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若干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智能制造取得良好进展,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模式不断丰富完善;培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建立起基于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的主要产品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二、 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加快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短板。结合重大工程、重大装备及国民经济重点产业主机配套亟需,引导行业重点企业加快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短板,重点发展高性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及传动装置,智能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高可靠性密封件,高端链传动系统,高强度高可靠性紧固件,高应力、抗疲劳弹簧,高效、精密、复合模具,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及伺服机构,高性能传感器等,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使用安全性、预期寿命等指标的提升。
2.协同推进关键基础材料研制。发挥市场需求对基础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以高端基础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发电设备、石化设备、冶金设备、数控机床、航空装备、高效农业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大型优质铸锻件,高温合金钢材料、高档绝缘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专用材料,满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材料。
3.着力开展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研究。持续推动清洁铸造、先进焊接、精密锻造、增材制造、高效热处理及表面工程等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及应用,加快推进基础制造工艺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其领先于、适合于新材料的发展;加强高档数控机床、钛合金精密铸造装备、超大型钣金零件柔性成形技术及装备、难成形合金材料零件温(热)镦技术及装备、精密高性能焊接专用装备、大型结构件真空热处理工艺装备、汽柴油发动机排放检测设备等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制。
4.推动基础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围绕机械行业关键基础支撑及核心重大需求,推动跨领域深度协作,重点发展CAD、CAE、CAM、PDM、PLM、CAPP等研发设计软件,以及MES、DCS、SCADA等生产控制软件,提高基础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水平。
(二)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
5.推动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完善机械工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行业基础性原创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用户(企业)牵头,依托各级创新平台,由相关专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及产业链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参与,组建创新联盟。加强对行业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的评估考核、运行管理,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6.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建设完善一批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基础支撑,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发挥其在基础领域的支撑和领航作用。
7.加强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推进适应高质量发展新型标准体系的建立,加强重点领域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培育发展先进团体标准,加快老旧落后标准更新。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推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标准化生态系统,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标准外文版编制力度,不断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水平。推进重点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强机械工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重大标准化信息发布机制,宣传标准化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开展标准化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抓好重点标准实施评估。
8.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及理念,推进精益生产,健全企业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动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级评价,研究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发布机制和采信机制,倡导优质优价,激发企业质量提升的动力。开展重点产品质量追溯,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活动,完善行业自律规约,创建行业诚信氛围。深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机械工业优质品牌产品,提升产品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知名企业全球影响力,推动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筛选一批技术先进、一致性好、可靠性水平高、产品适应性强等创新的优质产品,向社会推荐,满足高端用户对于机械工业高质量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
9.推进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协助政府部门,推动深入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全面推进国产短板装备提档升级。系统梳理亟需的重大短板装备,建立补短板项目建议目录库,并逐年动态调整。结合技术基础与行业特点,引导并积极推荐行业内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重大短板装备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相关行业和企业,推进以需求为引领的全产业链协同攻关。
10.巩固既有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凝聚力量打造若干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的优势产品和产业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引导隐形冠军企业成长。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作用,尽快建立完善首台套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整体水平。
(四)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1.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突破一批高端装备与软件,打造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积极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机器人应用、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深入推进实施“5G+”工程,配合落实新基建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设计、咨询、检测、验证等服务,总结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
12.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积极开展节能诊断,深挖企业节能潜力,推动机械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装备的开发。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体系融合发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高效变压器、高效电机系统、高效工业锅炉、新一代内燃机等高效节能产品研发与推广。加快研发推广可用于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的技术工艺,加快研发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展热处理装备热效率提升和热能再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机械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及绿色金融服务。
13.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与引导机械工业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升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聚焦工业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共享制造、再制造、规模定制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供应链物流等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先进企业、典型项目,总结经验成果,面向全行业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构建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加强机械工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谋划、引导与协调工作。
(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
14.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机械工业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机械工业发展质量,弥补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发空白。加强机械行业与用户行业合作,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相关产品技术与用户制造工艺、产品使用场景紧密结合,加速产品技术迭代,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地区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完善地区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15.做好国产装备推广应用。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作用,在有关部委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和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首台套示范效果评价,争取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创建一批首台套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16.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提高机械企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充分重视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性,继续推进装备制造“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机械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接轨,扩大在节能减碳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确保项目推进在经济、社会、财政、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积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网点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重点服务中国企业海外业务。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中国机械联作为综合性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组,建立协同联通、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与各行业协会、地方协会共同推进,加强对本指导意见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协调落实力度。编制工作实施办法,以定期会商的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以不定期会商的形式对日常性、临时性工作进行沟通协调。
(二)做好服务支撑
充分发挥中国机械联协助政府部门的行业管理支撑作用,在参与有关产业重大决策、规划制定、项目论证和承接政府“放管服”职能等方面,做出制度性安排,形成规范化工作机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等,推动机械工业做实做优做强。
(三)强化人才建设
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目标,推动行业发展亟需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梯次衔接的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继续发挥好行业组织在预测行业人才需求、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和调整、实施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围绕目录开展机械行业急需人才培养培训,加强面向重点行业关键岗位人才培训。
(四)提升软实力
进一步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继承行业优良传统,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提升文化力。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传播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典型,推进行业企业管理上水平。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机经网、工业头条、会刊等中国机械联媒体力量,以及系统内现有多种媒体渠道,结合会员大会和各类行业性活动,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引导行业各界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推进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舆论环境和行业氛围。
敬请关注 《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工程机械与维修》与《今日工程机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