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生命是什么?战略的生命是主动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有“惰性”。组织的“惰性”,尤其是组织的“战略惰性”,常常会使企业陷入“羚羊抵蕃,不能进,不能退”,进退两难的发展“维谷”。
问题还不止于此,“战略惰性”还会带来战术勤奋的“怪胎”,执着于战术问题,空耗稀缺资源,最后使企业陷入“无势可求”,只好“责之于人”的怪圈。
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执行力成为了“战略惰性”的替罪羊。
啥叫主动权?
《庄子》“庖丁解牛”有精彩描述: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就是战略主动权。
所以,一位哲学家曾这样概括战略的境界:胸有成竹,目无全牛。毛泽东就是一个洞悉了战略主动权秘密,并始终能将战略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
针对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如是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岂止是战争,对于商业竞争来说,主动权同样是“企业的生命”。
华为公司在发展初期,曾经一度是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技术迷恋”和“市场巨变”,一度使华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绝境”。如果不是任正非果断地采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奔向“亚非拉 ”,采取“打到外线去”,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了。
《孙子兵法》说,“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孙子就严肃地告诫我们,要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要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要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毛泽东说,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具体的、物质的主动地位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拥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曾经说过,所谓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是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打得,不打就是机会主义;打不得,只打不走,是冒险主义。
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所谓企业战略中“差异化战略”的最高境界。
第二,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指导。
战略竞争中的“主动”和“被动”,与战争力量的优势和劣势由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拥有优势力量的一方,比处于力量劣势的一方,更容易获得战争或者竞争的主动权。
但是,战争或者竞争双方的优劣势是相对的,而非是绝对的。优势的一方,一定会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劣势的一方,也往往存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优点”。
如此,就给了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敌人的弱点,是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供了“可能”。
但“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还需要经过一道“正确的主观指导”的桥梁。
为此,毛泽东曾经用哲学家和诗人的思辨与笔触写道: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第三,从劣势中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需要做自己力量的主人。毛泽东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但是,“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毛泽东,从来不认为战争主动权的获取,是仅仅可以依靠统帅的个人才能就可以完成的。
相反,毛泽东认为,除了统帅的才能,战争主动权的获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军队”。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因此,如何在“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军事统帅和战争指导者的才能与指挥艺术,就成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在这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毛泽东感叹地说道。
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集中兵力,需要“洞察全局”和“聚焦重点”,在敌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中,实现“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需要“运动”和“速度”,在调动敌人的过程中,实现我之“集中”,敌之“分散”;集中兵力,需要“出敌不意,攻其无备”,通过“错觉”和“不意”,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错误”,以“出其不意”的攻击,造成敌人的被动,夺取自己的主动。
最后,以拿破仑的一句名言,给本篇文章作结: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是一条确定不移的战争格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做。
跟毛泽东学战略•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匠客工程机械 评论(0)
来源:匠客工程机械
战略的生命是什么?战略的生命是主动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有“惰性”。组织的“惰性”,尤其是组织的“战略惰性”,常常会使企业陷入“羚羊抵蕃,不能进,不能退”,进退两难的发展“维谷”。
问题还不止于此,“战略惰性”还会带来战术勤奋的“怪胎”,执着于战术问题,空耗稀缺资源,最后使企业陷入“无势可求”,只好“责之于人”的怪圈。
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执行力成为了“战略惰性”的替罪羊。
啥叫主动权?
《庄子》“庖丁解牛”有精彩描述: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就是战略主动权。
所以,一位哲学家曾这样概括战略的境界:胸有成竹,目无全牛。毛泽东就是一个洞悉了战略主动权秘密,并始终能将战略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
针对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如是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岂止是战争,对于商业竞争来说,主动权同样是“企业的生命”。
华为公司在发展初期,曾经一度是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技术迷恋”和“市场巨变”,一度使华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绝境”。如果不是任正非果断地采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奔向“亚非拉 ”,采取“打到外线去”,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了。
《孙子兵法》说,“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孙子就严肃地告诫我们,要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要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要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毛泽东说,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具体的、物质的主动地位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拥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曾经说过,所谓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是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打得,不打就是机会主义;打不得,只打不走,是冒险主义。
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所谓企业战略中“差异化战略”的最高境界。
第二,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指导。
战略竞争中的“主动”和“被动”,与战争力量的优势和劣势由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拥有优势力量的一方,比处于力量劣势的一方,更容易获得战争或者竞争的主动权。
但是,战争或者竞争双方的优劣势是相对的,而非是绝对的。优势的一方,一定会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劣势的一方,也往往存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优点”。
如此,就给了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敌人的弱点,是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供了“可能”。
但“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还需要经过一道“正确的主观指导”的桥梁。
为此,毛泽东曾经用哲学家和诗人的思辨与笔触写道: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第三,从劣势中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需要做自己力量的主人。毛泽东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但是,“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毛泽东,从来不认为战争主动权的获取,是仅仅可以依靠统帅的个人才能就可以完成的。
相反,毛泽东认为,除了统帅的才能,战争主动权的获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军队”。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因此,如何在“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军事统帅和战争指导者的才能与指挥艺术,就成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在这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毛泽东感叹地说道。
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集中兵力,需要“洞察全局”和“聚焦重点”,在敌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中,实现“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需要“运动”和“速度”,在调动敌人的过程中,实现我之“集中”,敌之“分散”;集中兵力,需要“出敌不意,攻其无备”,通过“错觉”和“不意”,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错误”,以“出其不意”的攻击,造成敌人的被动,夺取自己的主动。
最后,以拿破仑的一句名言,给本篇文章作结: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是一条确定不移的战争格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做。
敬请关注 《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工程机械与维修》与《今日工程机械》官方微信